中财“ 战疫”助力“六稳” (下)

——中财大疫情下的经济研究活动系列

期次:第456期       查看:252

8、《中小银行助力中小微企业跨越“生死线”》

欧阳日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发展经济和容纳就业的生力军。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财务脆弱性风险较高。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海外疫情恶化。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后,正面临二次外部冲击。中小微企业跨越“生死线”的关键是防止企业现金流断裂。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经营、渡过难关,是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金融工具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为了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防止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引发系统性风险,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迅速作出部署,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商业银行助力中小微企业渡难关。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增加投放、聚焦领域、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供零接触服务、创新模式等手段,为中小微企业加油、减负、释压、排忧、纾困,助力复工复产。

中小商业银行再造有温度的普惠金融。受国外疫情加剧影响,全球供应链受阻,复工的外贸企业再次遭受冲击。站在疫情二次冲击的风口,中小商业银行既要在培育和塑造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上下功夫,强化市场灵敏度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还要放下身段主动将服务下沉,再造普惠金融。

9、《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宅经济”提振消费》

田子方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对线下消费冲击较大,“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新业态。

疫情期间“宅经济”提振消费。疫情期间消费者将受到压抑的短期消费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基于互联网、专业化平台(如APP、网站、微信小程序等)和操作端(如手机、PC),“宅”在家即完成网上购物、餐饮订购、在线教育、在线问诊、远程办公、手游、直播等“宅消费”。

以“宅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重塑消费行为。基于以下背景:第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转变,计划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并存。第二,营商环境的健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第三,新兴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宅经济”促使企业加快转型。首先,驱动了生产方式和研发创新。大数据推动了私人化、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方式的实现。其次,驱动了企业组织模式变革。企业组织模式向数字化、扁平化和协同化迈进。最后,驱动营销手段再升级。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优化广渠道,突出亮点产品,提供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搭建“主体+客体+载体”的营销体系。

当前,我国疫情已得到了较好控制。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流通企业复工水平及复工率总体恢复,市场销售触底回升,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广大消费者共同努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提振消费。

10、《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与机遇》

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源自疫情导致交易成本急剧上升。在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这显然会对人们的市场活动造成严重障碍,极大地提升交易成本,特别是面对面交易或者线下交易的成本。而低交易成本(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沟通、相似的市场制度或经济共识等)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目前由于新冠疫情,出现了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

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大于正面影响,但挑战中仍然孕育着机遇:一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技术会大量出现,相关行业也能够得到发展。此外,在受到严重冲击的行业,会倒逼企业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利润。即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心理成本),能够成为新的盈利点。

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是否会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冲击并不会长期存在。冲击取决于未来交易成本是否仍然会像这样保持高位。首先,不少国家都在争分夺秒地研发新冠疫苗。如果疫苗能够尽快顺利投入使用,那么交易成本将迅速下降,因此经济运行将能够恢复原有的状态;其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这段时间内,会倒逼企业进行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新,经济活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稳岗与就业》

鞠雪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提升产业带动能力、缓解企业稳岗压力和帮扶重点群体复工返岗、就业创业是疫情期间稳岗就业的关键。首先,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产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是稳定就业基本盘的关键。其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企业稳岗压力,是稳定就业存量的关键。最后,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返岗复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是稳定就业大局的关键。

应对疫情冲击,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互联网产业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力量。此次疫情中,互联网行业展示了超强的物流基础、紧急调度能力和高度的社会担当。二是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满足了海量的线上办公、在线学习需求。三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稳岗就业注入了新活力。通过“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的融合也催生了稳岗就业新模式与新业态。四是互联网思维为稳岗就业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共享员工”打开了企业用工的新思路;同时,基于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匹配,提高了疫情期间劳动力市场效率。

稳岗就业不仅是应对疫情的关键,也对改善我国就业的结构和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就此,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切实关注民营中小企业的稳岗就业形式。第二,全面发挥互联网在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客观评估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的风险和不足。

12、《疫情下的在线新经济》

刘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线新经济最大利好是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消费习惯的自然形成。让普通百姓从旧的消费场景转换到新的消费场景、接受新的消费方式,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但在线新经济出现伊始便拥有天然的利好。利好一方面来自于客观层面因数字经济前期发展而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线上—线下”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则源于主观层面由于疫情冲击而自然形成的消费习惯。

在线新经济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逐渐上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形态则开始从之前的“集中模式”向“分散模式”转变。根据数字经济领域的两位著名学者AndreiHagiu和JulianWright的研究结果,如果员工本身能够为工作绩效承担责任,并且员工之间协同工作的要求较弱,那么符合这一特征的行业和企业便可以更多地采用平台化的组织模式,因而也更适合远程办公这类线上工作模式。

在线新经济对中国经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在疫情冲击下,虽然各个产业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再到消费端整个链条的经济活动流量会明显下降,但只要保持连接联通、没有断流,一旦疫情过去,消费、投资、外贸、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反弹就会非常迅速。在线新经济实际上起到了维系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作用。

对于在线新经济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要视本次疫情的未来走向而定。如果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与推广的延续时间较长,那么在线新经济发展的红利期就会随之延续相当久的一段时间。

13、《以全面要素市场化激活中国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

李全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对于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从内涵来看,一方面,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形成全面的、由市场作为决定因素配置要素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要素的属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分类施策。从外延来看,要素市场改革将有望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科技、数据五大板块逐步展开。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将从深层次解决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将从根本上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彻底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落实将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方向,极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技术要素市场化的有效实施将在体制机制上推动科技进步,为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数据要素市场化将通过开放共享的模式带动我们快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因此要加快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助力要素市场化真正落地。

总之,要素市场化改革要通过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为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14、《数字经济引领疫后新机遇的三个层面》

刘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但同时也为数字经济领域众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产端的新机遇:倒逼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用工难、资金难以及需求下降所导致复工复产的实际效果不佳,其中服务行业内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实现生产端要素资源的线上共享,提高生产过程的价值共创,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协作共赢。

消费端的新机遇:促进民众接受新的消费模式。这次疫情不仅为网上零售、生鲜电商等数字经济中较为成熟的行业提供了再一次扩张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促进了诸如在线文娱、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型线上消费模式的加速发展。

流通端的新机遇:平台企业成为经济运行新的“稳定器”。当新冠疫情对我国国民经济各个层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连接供求两侧的桥梁,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稳定器”的作用。

数字经济成为疫后拉动就业的“发动机”。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后疫情时期数字经济在生产端、消费端与流通端所获得的新机遇一定会映射在就业市场,这很可能使得数字经济成为创造新工作岗位、扩大居民就业的“发动机”。未来数字经济必然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在“保就业”“稳就业”和“促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5、《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如何做到借“机”行事》

何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之“危”。首先,生鲜电商盈利困难。随着互联网巨头加入生鲜电商行业,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其次,冷链物流耗资较大。在企业冷链物流环节中,技术投入、物流仓储、运输成本、产品运营、品质把控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持,导致多数生鲜产品逐步达到价格“优”,却很难达实现产品“鲜”、种类“全”。最后,企业融资难以续命。企业惯常烧钱模式,同行价格竞争激烈,加上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较高,导致多数企业运营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的需求之“机”。消费人群展现市场潜力。第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居民为响应国家预防疫情政策,落实了少串门、少聚集、宅家防护的要求,上网买菜成为首选,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买菜必上网”的分化特征。第二,业务布局迎合消费需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了迎合居民在线上买菜的消费需求,弥补线下消费业绩不足,大部分商超拓展APP线上买菜业务,打通“线上购货下单,线下备货配送”的全渠道生鲜电商场景运营,拼抢线上购物的市场份额。第三,无接触配送成为首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无接触配送业务逐渐突显出优势。

最后,在这里提出助力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需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供应链金融的信贷力度;保障生鲜电商行业扶持政策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