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战疫”助力“六稳”(上)

——中财大疫情下的经济研究活动系列

期次:第454期       查看:223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围绕新冠疫情对我国贸易及对外投资、全球资本市场、中国经济未来着力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稳岗与就业、新业态、新模式、非接触经济、零接触金融和生鲜电商等选题开展研究,为抗击疫情、打赢“两大战役”积极献计献策,体现了中财大学者的担当和创新精神。本报编辑整理了这些研究文章中的真知灼见,分两期进行刊载,以飨读者。

1、《全球供应链受阻与中国制造业的二次突围》

徐翔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不仅扰乱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同时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构成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冲击从初期的“中国市场供需下滑”演化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不足”。而西方国家对于疫情的防控不力可能间接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困境。在此关键节点上,中国制造业的应对之法尤为关键。

疫情爆发导致全球供应链严重受阻。由于目前疫情在国际范围的肆意蔓延,供给不足上升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矛盾。按照当前疫情发展情势,全球供应链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球供应链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疫情对于供给侧的直接阻断和严重干扰。第二,西方国家对疫情认知不足,采取的经济应对措施不力。第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间接影响尚未完全展现,仍需加以重视。

其次,全球经济衰退将深度改变供应链结构。在全球性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即使是工业部门比较完备的国家,也会受到严重的供应链冲击,使得旧有生产秩序难以维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但同时,危机与转机并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家将有改善其自身供应链地位的机会。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复工复产,相信能够抓住机会,进行产业链的改革、升级。

最后,中国制造业的二次突围成为重要话题。我国面对供应链冲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从“产能过剩”到“弹性产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工厂”到“中国工艺”。

2、《疫情对中国外贸和投资的影响及应对之道》

张文韬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开来。病毒本身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防控措施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疫情笼罩下,中国外贸将面临短期不利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2月份,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巨大的数字鸿沟背后表现出一些外贸领域的持续低迷。首先,出口企业运营生产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用工难等问题。其次,人员货物流通渠道受到限制,出口企业的经济时间成本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陆续出台了旅游禁令、入境限制、航班取消等政策,可以预见许多规划的合作项目将难以落实。国外市场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疫情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已进入增长和爆发期,而国外市场总体需求的低迷和萎缩无疑将会给我国出口企业承接海外订单带来严峻挑战。

重重困难下,企业必须找到破解之法,积极进取,开创新形势下的外贸新局面。第一,精准扶持外贸出口生产,稳定全球供应。在落实防疫前提下,政府应努力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第二,全力提振消费内需反弹,繁荣国内市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通过内需拉动、民生消费,保障国民经济总体的平稳增长。第三,灵活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保障国家利益。在海外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而下行的态势下,应适时收购或扩大持有海外优质资产,优化我国海外资产结构。第四,持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打造中国名片。撰写“中国智造”新名片,助力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布局向高端化、深层次方向迈进。

3、《反思疫情期间公众舆论参与公共事务的“瘫痪式讨论”现象》

伏霖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回顾疫情爆发至今的近两个月,抗疫成绩令人鼓舞,但同时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公共事务的“瘫痪式讨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谣言、愤怒、种族歧视和网络暴力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对公共事务理性、有益的讨论越来越被网络“瘫痪式”讨论所取代,舆论监督和政治参与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出来。这里的“瘫痪式讨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营养的讨论过程。网民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忠诚而拥护。二是难以形成共识且常会引火烧身。网络讨论常常上升到对发言者、讨论者的立场的批判。

互联网背景下,关于公共事务的这种“瘫痪式讨论”,究其原因,可能有五:第一,网络匿名讨论的群体心理学原因。网络言论的发布者不需要对歪曲事实负责。单纯地盲从、狂热,追求极端的感情。第二,网民认知能力的偏差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群体受制于受教育程度导致对相同事务的认知存在差别。第三,彼此隔离的信息鸿沟。不同群体的信息源头存在巨大分歧。第四,主流媒体在公共事务讨论上缺乏必要信息和正确引导。第五,不当市场激励和缺乏有效监管。流量经济、注意力经济异化主流意识。粗放的“删帖式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网民的反弹。

想要彻底改变当前“瘫痪式讨论”的现状,就需要构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的公共参与模式,使公众参与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倾听公民建议,促进公众参与。同时也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反思、引导,创新的公共交流渠道、更好的公民教育、更完善的网络监管措施,缺一不可。

4、《“危中见机”:疫情下数字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邱磊菊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经过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闯过重要关口,复工复产成为新的焦点所在。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于推动精准有序的复工将大有作为。

第一,加强人员监测和防控,破除人员流动壁垒,打造方便快捷的“一码通”。通过获取“健康码”中的信息,精确定位流动轨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汇总和统计,为下一步防疫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第二,推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服务,确保疫情期间政府工作“不打烊”、服务“不断档”。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出台举措,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多地推行“线上远程帮办”行政审批服务,并积极开通“战疫”审批绿色通道,努力实现业务办理“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让企业复工复产更加高效。第三,数字技术在协同抗“疫”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疫情期间,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各种线上业务成为一大亮点。各种网上购物、订餐以及个性化网络服务需求暴涨,间接或直接地把电商与物流运输联系得更加紧密。

“危中见机”,数字技术在我国抗击疫情过程中有着亮眼表现,未来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或许也将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新希望。

5、《新冠疫情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赵宣凯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后,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动荡。这次疫情将大概率造成实体经济下行,引爆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这些预估的危机如今已初露端倪,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美国股票市场连续四次熔断,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第二,从恐慌蔓延到流动性挤兑,债券、商品以及外汇市场同步下行。

面对疫情的猛烈冲击,至少应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来保证全球资本市场稳定:首先,全球应主动积极应对疫情,稳定恐慌情绪。全球需要积极合作,而非甩锅挑起事端,才能有效遏制疫情和平复恐慌情绪。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有序协同,确保流动性需求。从货币政策看,美联储及时采取超预期的干预行动。在财政政策方面,短期内欧美等国也通过税收减免以及发放救灾专项资金的方式提供支持。

对于中国来说,资本市场应积极应对疫情困难,坚持企业大规模复工复产,恢复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功能。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空间充裕,可以为恢复经济秩序、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保障。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加大税收减免力度,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预防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外溢。除此之外,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更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十分必要。

总的来说,随着对病毒的深入认知以及疫苗研发,这次疫情不会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蒙上阴影。疫情过后全球经济环境企稳,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6、《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基建》

金星晔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目前为止,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两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4.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4%,三大领域投资下滑严重。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是短期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本文将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两个方面来论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

就传统基建而言,本文认为应有针对性地迎合未来的需求来发展,补齐当前的一些短板。在航空建设方面,我国机场建设密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作为经济体量大、幅员辽阔的国家,全国各类机场仅507个,一方面制约了我国地区联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制约民众的出行效率。

为此,要继续加大对通用航空方面的投入,加快民间航空业的发展,使我国航空业趋向于灵活型的通用航空。在铁路建设方面,加强我国高铁网的建设,提高国家在紧急情况如疫情、战争、灾难下的反应能力、人员输送能力和战略支援能力。在公路建设方面,发展好传统公路交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重点线路的建设、保养与维护。

在新基建方面,融合基础设施,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创新基础设施等举措值得重视与思考。应当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作为中央提出的“补短板”工作的再强化、再补充。进而成为特殊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布局未来,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

7、《“临危受命”:非接触经济及其前景展望》

胡思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非接触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促进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以本次新冠肺炎防控为契机,推动非接触经济的进一步普及,长期化地提升非接触经济的发展水平。

非接触经济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本身。在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利用医疗大数据技术进行了临床信息采集和分类,无接触地监控病人的治疗情况和药品分发配置。在社区管理方面,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相关APP,无接触地监督管理社区人员进出与自我隔离。在公共管理方面,“非接触政务”极大地降低了在管控公共场所和大规模人员聚集场合时所面临的风险。其二是便利疫情期间的居民生活。网上采购和消费外卖餐饮在疫情防控的期间内成为许多居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客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下单和自动提取的渠道完成采购。其三是对冲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线下零售公司为了适应非接触式消费的新型社会需求,及时拓展线上业务,并配合无接触的线下配送,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线下需求骤减带来的损失。

非接触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非接触经济的发展。第一,加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研发与建设。第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第三,协助中小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