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高校要发挥优势、守正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把握主基调。对于高校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既是重大理论研究任务、学科建设任务、人才培育任务,更是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要把握主基调、打好主动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目标,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重要使命,根据高校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着眼长远布局、积极主动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增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去谋划,强化担当作为、回应时代呼声。扎根主阵地。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必然要求。如果理论研究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更无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智力支持。高校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毫不动摇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全过程。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到研究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来,放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和科学方法上来,真正做到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建良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供了强大思想支撑,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获取开启未来的智慧。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要扎根现实沃土、着眼现实问题,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下好关键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当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人才密集、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在做好研究阐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应通过设立主题出版项目等形式,不断推出学术研究精品和理论创新成果。二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高校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重点,结合学校学科布局特点,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渠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地、见功见效,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转自《新华文摘》2020年19期)

  • 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财政学”课程主要是面向财政类专业本科(含财政学、税收学本科专业)和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财政科学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财政学课程具有体系化特征。同时,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进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文科”建设。我国高校有必要在遵循社会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重新研究确定财政本科专业类别的专业归属问题,并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需要,探索建设科学的财政学课程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奠定基础。内涵和外延构建“1+n+x,y,......”的财政学课程体系,是基于本科层次财政学类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因此我在这里使用“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即“1+n+x,y,......”)来表述财政学课程建设的含义。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两部分。“内涵建设”包括财政学课程本身以及其他围绕“财政科学”教育展开的深化性、拓展性和能力性建设与培养的辅助课程,即1+n,属于财政学核心课程体系。其中的“1”是指财政学课程本身,n是指从“1”到“5”的辅助性课程数目,这里假定以“5”作为辅助性课程数目的上限,是基于目前国内财政学类专业本科层次培养方案的一般性学分要求而言的。至于辅助性课程的具体数目和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根据不同学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学分设置情况而定。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和国内相关高校的实际情况,近些年来这类课程大体上在3—5门课之间进行调整和变动。各类辅助性课程功能主要是深化学生对财政科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业务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国际化财政理论与财政业务方面的交流能力。作为内涵建设主要内容、财政学类核心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应当属于所有财政学类专业(目前只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两个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体系。“外延建设”是指在财政科学教育领域这个大类别范围内的相关二级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我用x,y,......等来表示,其中的每一个二级专业x,y,......都应当在开设“财政学核心课程体系”课程的前提下,围绕二级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设置二级专业的财政科学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我国财政学专业类别中只包含“财政学”“税收学”两个专业,但是未来也许会根据社会需要再增开新的专业。因此,x,y,......作为财政学类专业的二级专业,也许会根据市场需要变成x,......z等两个以上的若干个专业。在每个二级专业中,例如在税收专业中,财政科学领域的课程除了“财政学核心课程体系”内的课程以外,还应当开设基于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而必须开设的课程,例如税收学原理、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等课程,如果以“y”代表税收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话,应当为y=1,2,3M,其中M为基于税收专业培养方案允许设置的最高学分及其代表的财政学类课程数——这样设计的结果,与目前全国开设财政学类专业的高校的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财政学课程体系的外延建设也主要是围绕“税收专业”和“财政专业”为核心展开的课程建设。其中,在税收本科专业方面,一般应当开设的外延性课程包括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法案例教程、税收应用基础、纳税会计、税收筹划和纳税检查案例分析等;在财政本科专业方面,一般应当开设的外延性课程主要集中在政府预算、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公债管理、国库管理等课程方面。环境条件和原则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环境条件是指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外部条件。首先是课程建设的服务对象条件。我国高校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服务的对象首先是财政学类专业(包括“财政”和“税收”两个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需求;其次才是非财政类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其中主要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其次是课程建设的专业环境条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我国高校财政学课程体系服务对象的二重性—既要服务于财政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服务于非财政类学专业(目前主要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目前我国财政学课程体系完全经济学化、以服务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三是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脱胎于计划体制,同时一直受制于政府财税业务部门,这导致了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难以对应国家建设和市场的需要。基于对我国财政学类专业以及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环境条件的新认识,我国高校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服务于财政学类本科专业人才财政专业理论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二,财政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着眼于对学生财政业务素质的培养。第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重视学生的财政理论与业务交流能力的培养与建设,即财政理论和业务方面的语言交流能力,包括运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口语和书面交流的能力。问题与展望首先,财政科学理论建设成果的甄别与应用问题。严格说来,“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客观性不够,没有把财政科学应该囊括的理论包容进去。财政学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看,其科学性也欠佳,这个缺陷直接导致了财政学没有自己的科学理论,缺乏财政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再设计问题。现在全国高校财政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按照经济学方向来设计的。而全国高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领域却相当广泛。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财政学类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依据财政科学规律,重新设计财政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财政学课程体系。最后,财政学课程的定位与前置科学设计问题。现在各个高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前置课程和经济学都是一样的,然而,对于相关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方面的理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些前置性质的课程来为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财政科学定性问题直接涉及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李俊生教授整理:符欣欣、蔺文颖、李梁楚盈、段春燕来源:《中国大学教学》)